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发布时间:2020-05-13   来源:原创   编辑:管理员   浏览:3124

一、华阴市阴晋故城历史沿革

阴晋,古地名。春秋设邑,战国秦始置县。

春秋时期,阴晋是晋国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邑之一。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伯,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阴晋邑始属魏,成为秦魏边境重要的边隅军事城堡。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进行了长达上百年的战争,史称“河西之战”。

《史记·魏世家》载“(魏文侯)三十六年(公元前410年),秦侵我阴晋”。公元前409年至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兵攻打秦国,夺取了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等城,长躯直入至郑(今陕西省华州区)。秦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魏国完全占领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西河郡守。魏国占有河西地区后,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该地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389年,秦魏之间发生了一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即“阴晋之战”。秦国再次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西河郡,吴起请魏武侯派他率领五万名士兵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人。作战前一日,吴起命令三军:“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翌日,秦魏两军于阴晋大战,魏军士气高昂,以五万魏军打败五十万秦军,成功保住河西。

但随着秦国变法深入,国力日益增强,加之吴起被迫出走楚国,秦魏之间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东,取安邑(山西夏县);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魏势渐衰。以至于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取“宁靖秦疆”之意)。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因其地处华山之北更名华阴县,属京兆邑。

阴晋县城,系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共819年间的县城,是华阴境内的第一座县城。后因政治格局和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而逐渐荒废。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对于研究华阴地区县城的设置和历史演变,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军事战争、防御部署和建筑工艺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14年6月9日,阴晋故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阴晋故城遗址保护碑

二、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位置和范围

阴晋故城遗址位于华阴市岳庙办岳东村东北约300米处的孟塬下,今华阴县城东北约2.5公里,西南距明清西岳庙约1.5公里。该城依势而筑,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左扼函谷大道,右控华山北麓,形势十分雄险。故城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800米。本次勘探范围位于遗址的西北部,为郑西客运专线、四五零部队生活区与西侧沥青路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本次勘探范围位置地形图

 

 

三、工作缘起与经过

为配合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对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现存墙体进行保护规划方案申报工作,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与技工组成勘探队伍前往华阴市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勘探工作于2019年8月20日开始,26日结束野外工作,历时共7天,随后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四、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3、国家文物局《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

4、《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

5、陕西省文物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文物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的意见》

6、国家文物局、计委、财政部(90)文物字第248号《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管理办法》

7、陕西省文物局、建设厅、陕文物发(1994)18号《关于在基本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定》

8、陕计设计(2000)747号《关于将建设项目中文物勘探费用列入项目总投资的通知》

9、渭政办发(2013)61号《关于加强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10、《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协议书》

五、勘探目的与方法

考古勘探是依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特定区域内的地下土层进行钻探,以了解地下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性质、结构和范围等基本情况而进行的工作。本次勘探工作目的是为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对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现存城墙墙体部分的规划保护提供资料依据,旨在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明确故城城墙的分布范围、走向长度、墙体结构、地层关系、保存现状等信息。

勘探方法采取人工洛阳铲钻探,通过探铲取土,辨别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走访当地群众、考古调查、捡拾标本等多种手段收集资料,勘探期间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摄影、绘图、RTK测量和无人机航拍等工作。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六、地形地貌概况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中部被郑西客运专线和西气东输管道东西向穿越,铁路线南侧为耕地,北侧东部被四五零部队生活区占据,北侧西部为阴晋故城残留的西北隅,地表仅残留有一段100余米长的城墙遗迹。本次勘探工作的重点即为城墙本体及其周边。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城墙西侧、南侧为耕地,种植有玉米等农作物;东侧地表被取土约1.5米后平整为耕地,种植有三七等药材,并生长有大量杂草;北侧和西北侧为废品收购站。墙体上生长有大量杂草,植被覆盖率较高。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西北隅全貌

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勘察情况

(摘自《陕西华阴岳镇战国古城勘察记》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 李遇春)

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1959年3月在华阴岳镇东调查时发现1座古城,通过初步的勘察,弄清了城墙的范围,5月底开始发掘,7月底工作基本结束。

1、城墙勘察

该古城的城墙,均系夯土版筑,城墙夯土皆黄褐色,质细纯、坚硬,夯打得非常结实。夯土的建筑方法,为方块夯筑法。每方块大小不等,有的1米长,60厘米宽;有的长到2米,宽80厘米。夯土平面不太平整,但从剖面上看,有清楚的边。夯层非常明显,每层厚薄不等,最厚的12,最薄的7,一般的8-9厘米。夯窝较小,一般径为3-4厘米,不甚清晰。该古城的城墙建筑均未发现夹棍眼。根据墙基残存的现象,可知墙基是建筑在生土上面,是先平好地基然后打墙,墙基是平的,未发现夯土槽的痕迹。

城墙保存的情况,以西墙和北墙较好,虽已破坏,但仍然连续不断。东墙和南墙破坏得很厉害,地面上看不到城墙的遗迹。经过钻探知道东墙被一条沟所破坏,只找到了很少的痕迹。南墙未找到多少痕迹,只发现了拐角。根据调查、钻探知道古城的平面形状略呈椭圆形(图一)。从城西北拐角看是有弧度的。城南北长、东西窄,西墙285米,北墙残长140米。城墙上窄下宽,上部已经倒塌,无法测知宽度,下部宽为7.4米左右,城墙残存高度最高者3.4米,在城门洞处城墙加宽5.6米。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图一 古城平面图

2、城门的发掘

发掘的城门,在西墙的北段,北距西北角44米。城门只有1个门道。城门上部建筑,均已破坏。城门洞系土墙,未砌砖,两壁呈内窄外宽的阙口,东内壁有清楚的拐角,整个情况,上窄下宽。城门洞平面呈长方形,外宽4.8米,内宽4.55米左右,门洞长7.4米左右,残存高度为3.4米,与城墙一样。城门底为夯土筑成的。在城门洞底部东南边窄处有一条残土壁,平面上有几个夯土台(块)(图二)。作得很整齐,距离都差不多,可能是用以安插木柱的东西。第一块约长0.72,宽约0.3,高0.1-0.32米。均系三层筑成,另外保存的两块建筑均一样。在门洞两旁发现两块石头,可能是柱础石,不过位置被移动过。城门洞的地面上发现有路土。由城门底向城门有一条夯土台基(图三)。东西约长5.6米左右,比城门底低,呈漫波状。夯土建筑范围约50米左右,距门洞远处越窄,再过50米以外就没有了。这个夯土台基建在城门附近,可能与城门有关。

城门道内发现的文化遗物有筒瓦、板瓦、半瓦当等。这里发现的瓦片,火候较低,陶质夹粗砂稍硬,颜色有黑灰色、灰褐色、红褐色。大多数筒瓦、板瓦均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可能与制作有关。板瓦外面有竖斜粗、细绳纹,交错绳纹,里面多素面、横绳纹,圆点纹很少。筒瓦外面有竖粗、细绳纹,内有素面、横绳纹。

板瓦大部都残碎,长度不详,宽度约23,厚约1厘米。筒瓦长44,宽16,厚2厘米,两侧切痕由外向内,一头向内收敛,成一弧形唇缘。另一端边缘较薄,有的附着半瓦当,有的在中央穿一安瓦钉用的圆孔。半瓦当素面,直径14,厚1厘米。另外有方足布1个,已残(图四)。

城门附近发现的筒瓦、板瓦都是战国初年的遗物,而没有发现更晚的东西。从城门底出土的方足布来看,都具体说明了城门的被毁年代。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图四   方足布

3、古城的名称及其时代

作者根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出土物综合判断(过程不再冗述),初步断定此城为战国初期魏国的阴晋城。

八、本次考古勘探地层堆积情况

参考1959年的考古勘察情况,我们对阴晋故城保存现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勘探,发现整个阴晋故城遗址在地表上仅残留下西北隅的一段夯土城墙,为西墙和北墙的相接处,全长约120米。现将勘探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西城墙残存部分

本段城墙墙体保存较好,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方向北偏东10°,全长约62米。最南端GPS坐标为N34°35′09.59″,E110°06′38.51″。墙体顶部宽约0.4-4.0米,底部宽约4.0-9.0米,地表残高约1.0-3.4米。勘探情况介绍如下:

1、墙体西侧墙基已被平整土地、基建挖土全部破坏,经勘探未发现夯土迹象,地层堆积为:

①耕土层:厚约0.2-0.4米,土质疏松,土色灰褐,包含有大量植物根茎、灰色土块、少量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②扰土层:厚约0.3-0.6米,土质较疏松,土色花杂,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零星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扰土层以下为黄色生土层,结构较紧密,土色均匀,质地纯净,具有针状孔发育。

另在墙体西侧约8-10米外耕地地下约1.0-1.5米深处发现连续大范围砂砾层,南北向延伸贯穿本勘探区域,东西宽约20-30米。

2、墙体部分主要为黄土夯筑而成,地层堆积为:

①夯土层:厚1.4-5.2米,结构紧密,土质坚硬,土色黄褐,较纯净无其他包含物,夯层厚约9-12厘米。

其下为黄色生土层。

在此段墙体靠近南端处发现有缺口一处,经对比1959年发掘的城门洞资料,及此处墙体东壁剖面下基部夯土层层位明显低于两测夯土层基线约0.6-1.0米,可确定此缺口为城门洞位置无疑。GPS坐标为N34°35′09.96″,E110°06′38.52″。因风雨剥蚀、动植物自然影响和人为破坏,城门洞保存现状较差,顶部宽约5.6米,底部宽约4.0米,残高约2.3米。城门洞基部夯土层南北宽约8.0米,东西进深约9.0米,门洞底部夯土层厚约2.5米,夯层明显,厚约7-11厘米。1959年勘察发现的柱础石、路土迹象均已不见。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阴晋故城遗址城门洞位置(从东至西方向拍摄)

阴晋故城遗址城门洞北壁剖面上的夯土层

阴晋故城遗址城门洞基部东壁剖面上的夯土层

3、墙体东侧地面因基建取土整体下挖约1.5米深后平整为耕地,城墙基部及城内遗址已被全部破坏。经勘探未发现有夯土等古代遗迹现象,地层堆积为:

①耕土层:厚约0.2-0.3米,土质疏松,土色灰褐,包含有大量植物根茎、灰色土块、少量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②扰土层:厚约0.3-0.5米,土质较疏松,土色花杂,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零星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其下为黄色生土层。

(二)北城墙残存部分

本段城墙墙体保存较差,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方向北偏东37°,全长约58米。最东端GPS坐标为N34°35′12.79″,E110°06′39.72″。墙体顶部宽约0.3-1.8米,底部宽约3.0-7.0米,地表残高约0.4-2.5米。勘探情况介绍如下:

1、墙体北侧墙基已被平整土地、基建取土全部破坏,现地表为废品收购站及民房,经勘探未发现夯土迹象,地层堆积为:

①扰土层:厚约0.3-0.6米,土质较紧密,土色花杂,包含有大量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扰土层以下为黄色生土层,结构较紧密,土色均匀,质地纯净,具有针状孔发育。

2、墙体部分主要为黄土夯筑而成,地层堆积为:

①夯土层:厚0.4-2.4米,结构紧密,土质坚硬,土色黄褐,较纯净无其他包含物,夯层厚约9-12厘米。

其下为黄色生土层。

3、墙体南侧地面因基建取土整体下挖约1.5米深后平整为耕地,城墙基部及城内遗址已被破坏。经勘探未发现有夯土迹象,地层堆积为:

①耕土层:厚约0.2-0.6米,土质疏松,土色灰褐,包含有大量植物根茎、灰色土块、少量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②扰土层:厚约0.2-0.3米,土质较疏松,土色花杂,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零星近现代砖瓦残片等;

其下为黄色生土层。

另在北城墙南侧底部靠近拐角处残留的原地平面剖面上发现一处晚期遗迹,平面形状近似半月形,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0.5-1.0米,厚约1.0米,内含大量砂砾、白色结核物及晚期陶瓷碎片等。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近现代冲沟遗迹

九、勘探结论

经调查勘探,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现仅残存西北隅一段夯土城墙,总长约120米,为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西段相接部分。西城墙东西两侧现为耕地,北城墙南侧为耕地,北侧为废品收购站,墙体两侧墙基部分已被完全破坏,仅残留部分墙体。

经查阅1959年勘察资料,当时残存城墙长度为425米,60年来,经过平整土地、基建取土、砖窑挖土等人为因素及风雨侵蚀、动植物破坏等自然因素共同影响,残存城墙长度仅剩120米,墙体遭到严重破坏,保存状况较差。

现存墙体比较连贯,墙体顶部宽度约0.3-4.0米,底部宽度约3.0-9.0米,地面残高约0.4-3.4米。墙体为逐层夯筑而成,夯层厚度7–12厘米,夯窝不明显,墙体夯土质地坚硬,土色较黄,以纯净黄土夯筑而成,无其他包含物。城门洞保存状况较差,且农业生产等因素对其造成的持续性破坏亦不容乐观。

西城墙西侧耕地中发现的南北向砂砾层范围,宽度约20-30米,向南持续延伸,经调查在郑西客运专线南侧约1.5公里外的一个断坎上发现砂砾层的剖面,宽度约8米,初步判断应为一河道迹象,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未发现相关记载,留待后续解决。

北城墙南侧底部发现的晚期遗迹,大部分被取土破坏,在土坑东侧生产路断坎的剖面上也发现有一处包含物相似的迹象,根据两处迹象的走向初步推测应为一条冲沟遗迹。冲沟中的陶瓷碎片经辨认,属于明清时期遗物,加之冲沟开口靠近现地表层位,初步断定其时代应为明清时期。

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

冲沟中采集的瓷器碎片

以上河道和冲沟两处遗迹为本次调查勘探新发现迹象,对于研究阴晋故城遗址附近范围内的水文河道和历史沿革具有一点的参考价值。

十、结语及建议

本次考古勘探工作得到了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帮助协调地方关系,提供专业保障,确保了工作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和勘探,华阴市阴晋故城遗址墙体受损严重,保存现状较差,且面临被进一步破坏的危险,建议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维护,使这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传承。

渭南市博物馆  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2019年9月12日